两会期间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,要将体重管理纳入“健康中国行动”重点推进,倡导全民科学减重、健康生活。这一倡议迅速引发社会热议,“国家喊你科学减重”等话题登上热搜。全国范围内医院大力开展“减重门诊”。
大体重患者,不仅仅要面对治疗上的困难,也要面对因体重大带来的难题,即转运难。体重越大,靠人力搬抬越发不可能,手术到病房如何过床转运成为诊疗环节的难题。

一、告别“惊险一跃”:当转运成为技术活
传统的术后转运,是护理工作中一个充满挑战的环节。从手术台到病床,看似短短几米的距离,对于一位刚从麻醉中苏醒、身上带有伤口、且体重超重的患者而言,却充满了风险。
风险一:二次伤害。 依靠人力搬运,极易因发力不均或姿势不当,导致患者伤口牵拉、疼痛加剧,甚至存在坠床风险。
风险二:医护人员劳损。 搬运体重较大的患者,对护士和护工的腰背部是巨大的负担,长期以往易引发职业性劳损。
风险三:患者尊严感缺失。 考虑到性别、术后裸衣等情况下被多人搬动,心理上难免会产生无助与尴尬。
而这一切,都随着电动智能转运床的到来,成为了过去式。
二、科技赋能,感受“平稳如舟”的革新体验
这辆看似简单的“床”,内部却蕴含着精密的工程学与智能化设计。
1. “一键平移”,人力零触碰转运
这是其最核心的科技创新。通过床体独特的模块化设计和电动滑动功能,它可以与手术台、CT机等设备实现无缝等高对接。护士只需轻触按钮,床板便能如传送带般平稳移动,“滑行”患者身下,平移到转运床上。整个过程完全无需人力抬抱,彻底杜绝了因搬运造成的意外,实现了“毫米级”的安全守护。
2. 精准承托,为“重量”量身定制
减重中心的患者身体情况特殊,对承重与稳定性要求极高。智能转运床采用高强度材料与稳固的底盘设计,承重能力远超普通病床(乐宁最大500斤转运记录),给予十足的安全感。同时,其精细的电机控制系统,确保了即使在满载情况下,升降、出板、回板等动作依然流畅、稳定,不会产生任何晃动。
三、科技的温度:看得见的效益,看不见的关怀
对于减重中心而言,引入电动智能转运床,带来的是一场多赢的变革:
对患者: 这是安全、舒适与尊严的极致体验。在身体最脆弱的恢复期,科技给予的是一种被温柔托举的安心感,让患者能更专注于自身的康复,从“第一步”就充满信心。
对医护: 它将医护人员从繁重、高风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,降低了职业伤害,让他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具价值的病情观察、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中。
对医院: 它代表了专业化、现代化与人性化的服务水准。这张“智慧之床”不仅是硬件升级,更是一种服务理念的彰显,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。